孙中山先生办事治理处
广州市内越秀山(原名观音山)的南麓,有民国初年粤秀楼的遗址,那里也是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居住、办公和遇险的地方。如今,在越秀公园内竖立着一尊“孙先生读书治事处”纪念碑,碑上镌刻有《抗逆卫士题名碑记》;而中山纪念堂的所在地,就是当年总统府的遗址。
粤秀楼,原是清末民初龙济光建的公寓,此楼建筑独特,精致玲珑。回廊转折尽头处是一座两层的小楼房,坐北向南,楼上有东西两厢,中间为客厅。楼房周围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登楼远眺,羊城景物尽收眼底。粤秀楼的东西南北处都建有混凝土炮楼,防御工事非常坚固。
1921年5月,中华民国政府在穗宣布成立,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设总统府于督军署旧址,下榻于粤秀楼。为安全计,在总统府和粤秀楼之间,以木头建了一条俗称“天桥”的凌空栈道,把两者连接起来。孙中山日常治事从天桥上往来,十分方便。
孙中山就职后,力主北伐统一中国,却遭到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长陈炯明的反对。陈主张联省自治,以南北和平的手段来谋求统一。相互政见不同,加上陈炯明的部下邓铿被刺案疑点重重,导致双方矛盾激化,两人最终决裂。为了把孙中山赶出广东,1922年6月13日,身在惠州的陈炯明秘密下达了围攻粤秀楼的命令。15日,有人到粤秀楼向孙中山报告陈炯明谋反的消息,但孙认为“这是外间的谣言,可以不必置信”。到了深夜,陈炯明手下的叶举部开始行动,于16日凌晨派兵围困总统府及占领观音山镇海楼,并向粤秀楼逼进。因事态危急,众人多次劝请孙中山暂时躲避。然而孙认为这只是陈炯明的恐吓手段,拒绝离府,仍坚持工作。直到叛军已迫近粤秀楼,孙中山才令卫队准备作战,并请宋庆龄随他离开粤秀楼。
宋庆龄考虑到她与孙中山两人同时撤退目标太大,为确保孙中山的安全,力劝他先离开。孙手下林直勉等人看到事态危急,刻不容缓,遂强替孙中山更换便服,挽他离开粤秀楼,后安全转移到珠江上的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卫队在队长姚观顺指挥下,分别在四座炮楼、头门和粤秀楼四周布防,并派人把守天桥,准备迎敌。
孙中山与宋美龄在永丰舰上
此时叛军已四面合围,占据山上险要,并据高临下向粤秀楼射击,卫士50余人奋勇防御。叛军久攻不下,于是开炮轰击,一颗山炮弹把孙中山的浴室击毁。战斗一直到上午10时,卫士们击退了叛军的多次进攻。
姚观顺等为了宋庆龄能安全脱险,决定放弃粤秀楼,护卫她通过天桥向总统府撤退。当时情况危险万分,他们在天桥两旁护栏板的掩护下匍匐爬行。宋庆龄转移到总统府后,又几经生死才脱离了险境。据她在《广州蒙难记》中所述:“前面两层铁大门打开。敌兵一轰进来,我们的兵士子弹已竭,只好将枪放下。我只见四围敌兵拿着手枪刺刀指向我们,把我们手里的一些包裹抢去,用刺刀刺开乱抢东西。我们乘这机会逃开……出大门后,又是一阵炮火,左边正来了一群乱兵,要去抢财政部及海关监督处。我再也走不动了,凭两位卫兵一人抓住一边肩膀扶着走……正走之时,忽有一队兵由小巷奔出,向我们射击。同行的人叫大家伏在地上装死,那些乱兵居然跑过去,到别处去抢掠了。我们爬起又跑……终于在舰上见到中山先生,真如死别重逢。”
在宋庆龄等离开粤秀楼后,叛军便放火烧毁了天桥。是役,该楼和总统府在炮轰中均夷为废墟,孙中山的许多珍贵的著作手稿和书籍也尽遭烧毁。
1922年8月15日,退往上海的孙中山发表讨伐陈炯明的宣言,组织滇、桂、粤军联合的西路讨贼军。1923年1月14日,粤军纷纷宣布脱离陈炯明,拥护孙中山回粤。陈炯明被西路讨贼军击败,1月15日通电下野,率残部逃亡惠州。1925年,蒋介石领导黄埔军校学生兵发动两次东征,将陈炯明彻底打垮,陈被迫解散军队,退居香港。据说,陈炯明晚年生活拮据,有时甚至三餐不继,1933年病逝于香港,终葬于惠州西湖旁的紫薇山。
陈炯明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风云一时,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这位前清的秀才,做过清朝的省议员,组织过革命暗杀团,策划过独立,参与过讨袁运动,先后担任过广东省的都督和省长、粤军总司令,一度是孙中山唯一依靠的军事力量;但他坚持反对孙中山北伐,两人的矛盾激化后,他的部队围攻孙中山所在的粤秀楼,终成为国民革命的叛徒。
1925年孙中山逝世。陈炯明曾手撰一副挽联:“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