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名人故事 Celebrity stories
历史上的陈炯明
(发布日期:2016-03-17    浏览量0 )

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六月,军阀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先生 ,攻打元帅府,在闽的粤军回师广东讨伐陈炯明。福建自治军的实力 单薄 ,北洋直系军阀派孙传芳、周荫人率部入闽,民军多部为保存 实力 ,相继依附,只有卢兴邦、黄炳武(注:黄炳武 (公元1867--1954年)字希平,福建闽清六都湖头人。黄乃裳之侄。早年进入福州道学院,受新文化教育,并受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所影响,暗中参加同盟会,鼓吹中兴。

在福州道学院攻读时,曾同刘强博士等率领一批敢死队,攻打满清总督府李厚基督军官邸,前仆后继,结果将李拘捕,遂接收福建,奠下福建胜利基业。

北伐时,福州城效西赵乡,被一股匪军包围拟将村民消灭。以雪抗缴军饷之恨;适值黄炳武率兵经过,将其麓平,解救村民于既倒;该乡父老称他为白马将军,所向披靡,一时传为佳话。

黄炳武先后任职:福建省政府委员、福建建设厅厅长、福建省财政整理委员会委员长,革命军第六路军总司令。"七.七"抗战事发前,奉国府命往南洋宣慰侨胞,各方奔走,备受人赞。

黄炳武为官廉洁,两袖清风,战前往南后,在金马仑高原耕作,弃官归农,自食其力。迨1954年始隐居新加坡息影家园。1954年4月5日病逝。2004年11月8日,新加坡华侨黄炳武纪念楼在闽清建成开馆,省、市、县侨务部门和当地党政主要领导以及黄炳武在海外的子侄后裔,到会参加纪念楼剪彩暨铜像揭幕仪式。

揭牌仪式上,副县长华秀敏介绍了黄炳武不平凡的传奇一生:1887年,黄炳武将军出生在闽清,1907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福建学生北伐军北上支援革命。辛亥革命胜利后,曾任福建自治军第六路军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偕妻出洋侨居马来西亚金马仑高原,1968年在新加坡病逝。

黄炳武的一生经历,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浪漫传奇的写照:辛亥革命时,他还只是福州福音书院的一名***学生;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时,已是福建自治军第六路军司令;当他做50大寿时,抗日烽火燃遍全国,他却偕妻出洋旅居海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最近经查阅史料发现,他的出洋侨居,实是旧中国一位民军首领最后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当时社会已容不得被称为游兵散勇的民军存在。黄炳武的传奇一生,真实折射出了旧中国“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民军地方割据现实,以及最后“烟消云散”殊途同归的共同结局。

投笔从戎建立民军

黄炳武,闽清县坂东镇湖头村人,字希平,家境贫寒,早年时信奉***,在闽清培元小学毕业后,入福州福音书院深造。没过多久,武昌首义成功,辛亥革命爆发,他的同乡、著名侨领黄乃裳在福州发动英华、福音、培元学生组成学生炸弹队,参加辛亥革命党人许崇智参与策划的福州光复起义。起义成功后,黄乃裳又提议新成立的福建省军政府响应孙中山倡议,组建福建省学生北伐军北上支援革命,黄炳武等29名在福州求学的闽清学子,瞒着父母前往福建省临时教育厅报名参加了北伐学生军。这支学生北伐军在许崇智带领下,先在福州东郊东岳庙集训一个多月,于同年11月30日奉命开赴上海待命。集训时,黄炳武因回家拿衣物被其父母发现锁在房里,后趁家人开门送饭之机,夺门返回军营。福建北伐学生军于12月初到达上海不久,奉命与浙江学生军编为陆军入伍生团,福建学生军编为第二营,孙中山就任大总统时,曾荣膺拱卫警戒的任务并接受检阅。

但辛亥革命很快暴露了它的弱点,随着清帝宣告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政权落入北洋军阀袁世凯手里。陆军入伍生团亦于1912年5月被遣散回籍待命。

回到福州后,黄炳武发现他的同乡前辈黄乃裳,因不满当时福建省军政府政务院长彭松涛倒行逆施,愤而辞职,已回闽清老家闲居,遂亦随之返回闽清,在闽清六都(坂东镇)、十一都(池园镇)一带招兵买马,招募游兵散勇数百人在麾下,成为一股地方势力,时称“清乡队”或“民军”。

投奔粤军成司令

1917年,孙中山在广东成立护法军政府,举行北伐,史称“护法战争”。福建当时为北洋军阀福建督军兼省长李厚基统治,1918年孙中山决定东征,在闽开辟第二战场,派陈炯明率领粤军和方声涛率领滇军分两路入闽。广东革命军(时称南军)入闽后,立即联络和收编散处各地的民军(地方武装),共同反对北洋军阀(时称北军)。

1918年2月,陈炯明率广东国民革命军万余人大举攻闽,黄炳武闻讯率部前去投奔,被任命为福建自治军第六路军司令,他的同乡许显时担任参谋长,第六路军负责在福建腹地袭扰,配合粤军正面攻闽。5月10日,粤军发动全面进攻。许崇智在黄炳武自治军的配合下,从闽西攻入福建,当日即占领武平,三日后占领上杭。不料此时北洋政府援粤大军数万人突然出现在前线,粤军形势岌岌可危。

鉴于此,孙中山致电前线:“此时敢冒险进攻则生,不冒险则必致坐困。以攻为守,则士气壮,响应多,敌胆寒,一进必收奇效。”粤军遂乘势全线反攻,右翼连克诏安、云霄、漳浦等城,直逼漳州。左翼许崇智部与主力部队会攻漳州。8月31日,粤军攻克漳州,继而向厦门推进。李厚基惊惶失措,逃回福州。9月12日,李致电段祺瑞政府,报告闽军处境危急,请辞闽浙援粤军总司令职。

至此,广东国民革命军在福建占据了以漳州为中心的26个县,黄炳武奉命驻守南安。

1922年,许崇智又率粤军入闽,一路猛攻追击,终于将李厚基逐出福建,黄炳武趁势扩大地盘,扩充队伍,成为一支劲旅。不久,陈炯明叛变革命,派兵攻打孙中山官邸,许崇智奉命率领在闽的粤军全师回援,北洋直系军阀趁机派孙传芳、周荫人带兵入闽,福建自治军势单力薄,为保存实力,纷纷接受“招安”,只有黄炳武、卢兴邦(此人后来在闽西与红军作战,屡战屡败;但在抗战初期率部众4000人参加淞沪会战,异常英勇,战斗结束时,全师只剩下300人)拒不接受改编,而是率部投奔当时的福建清乡办督办萨镇冰(后任福建省长),保存了建制和地盘,刚到福建不久的萨镇冰,也乐得做此顺水人情,又培养了自己的势力。

大田事变与东山再起

为夺回失去的地盘,1924年,国民党广东国民政府派方声涛、孙本戎、吴吉甫率部回闽,联系退守尤溪县城的卢兴邦所部,在大田县成立闽军总司令部,方声涛任总司令,吴吉甫任参谋长。黄炳武闻讯率部众1000多人,由南安开赴大田县集结待命。当时,孙本戎旧部有位名叫彭其友的团长,闻讯也兴冲冲率人马600多人,从孙传芳军营(北军)反正过来,开到大田县入伙,被收编为司令部卫队旅,彭任旅长,作为方声涛的基本队伍。后方声涛闻知彭要把部队拉回老家湖南,即将彭就地枪决。时大田县长姚其昌(湖南浏阳人,原是卢部秘书),以老乡关系,从中煽动彭部反叛,投靠卢兴邦。春末,彭旅突然袭击闽军司令部,方声涛等人仓促逃走,吴吉甫当场毙命。事变后,卢兴邦即出来收容乱兵,编入卢部,随后又包围了黄炳武的部队,迫其归附,黄炳武不从,但见大势已去,便暗中请求德化县的民军首领陈国华(此人后来在闽西被红军击败,后被十九路军制服)出手相助,陈国华遂派人前来带路帮助黄炳武逃出大田县,其部由参谋长许显时(抗战前夕担任北平第八战区中将参谋,解放后曾任福州市副市长)带往尤溪,归附卢兴邦,编为卢之独立营,这就是当时所称的“大田事变”。

1925年,黄炳武回到闽清,一边读书赋闲,一边加紧活动,意欲东山再起。期间曾一度被省长萨镇冰委任为闽清知事,剿抚闽清、永泰交界股匪,兴办交通和教育事业,如组织民工修建闽清县城至其老家坂东镇的“梅城———湖头”公路,全长25公里(没有全线修建完工),出资倡议兴建闽清湖东小学、闽清县东庄女子职业学校(今闽清第二实验小学),架设闽清县城至永泰县城的军用电话线路,全长70公里。

机会终于来了,1926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十万大军誓师北伐。年底,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率部入闽,黄炳武收拾旧部协同作战,并很快将北洋军阀的势力逐出福建。1927年7月,国民政府福建省政府成立,黄炳武跻身十几个省政府委员之列,成为福建官方的头面人物,这时,黄炳武达到一生的巅峰时期。

但是,“弃武从政”毕竟不是黄炳武的长项,不久,他便主动请缨,担任福州西乡防务指挥官,率领旧部行驻闽侯下岐。后来是一边担任省公路委员会代主任、省财政整理委员会主任,一边又谋求担任省第七防区指挥官、省防军第四旅旅长,并吸引大批原部众前来投奔,引起这些兵员新主子的不满,并把一股子怒气全算在黄炳武身上。1931年5月,黄炳武在闽清探亲期间,曾在黄炳武手下担任排长的黄宝云(闽清县池园镇潘亭村人,因“大田事变”流落他乡落草为寇,曾任国民党海军陆战队上校大队长,后被部属软禁,服毒自杀),率一个营兵力,伏击黄炳武,发泄不满,导致黄炳武警卫排长中弹身亡。黄炳武脱险后,调来大队人马“缉拿凶手”,所幸黄宝云率部知趣躲开,闽清才免去一场兵祸。

黯然去职侨居海外

1932年7月,十九路军入闽,不久即改组福建省政府,蒋光鼐任省主席,蔡廷锴任绥署主任;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发动“闽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十九路军派代表邀请黄炳武共同反蒋,应许委以显要军职,黄炳武虚与应承,断然拒绝。1934年1月十九路军发动的闽变结束后,福建进入蒋家王朝的直接统治下。陈仪接任省府主席,即致力于分化和消灭福建各路民军,先把全省民军队伍悉数招抚,然后改编、缩编、调整骨干,变成直属省府指挥的省保安团队。那些昔日曾叱咤风云的民军首领,或被挤兑辞去军职,或遭暗杀,从1934年2月到1937年4月,仅三年左右的时间,福建民军灰飞烟灭。在这紧要关头,黄炳武明智选择辞去军职,出洋侨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黄炳武偕妻带子下南洋,先是侨居马来西亚金马仑高原,而后长期在新加坡定居,直到1968年病逝。

“功过是非”终有结果

长期以来,家乡人民每每谈起黄炳武,总是感慨万千:他是书生武夫,搞过地方割据,也参加过南军(南方粤军)、北军(北洋军阀)混战,他的朋友,大多是颇具争议的民军首领,有的甚至还曾与闽西红军打过仗;他热爱家乡,今日的闽清县城至坂东镇区公路,就是在他倡议下动工兴建,今日的闽清湖东小学、闽清第二实验小学,就是他出资倡议筹建;他热爱祖国,却有国不能回,抗战时期在南洋积极参加陈嘉庚先生组织的募捐活动,积极为祖国的抗日战争事业筹款筹资,但却有愧于国难当头,一走了之,出洋31年都不曾回过故里。

直至2003年5月,他的长女黄郁公在省侨联领导陪同下,悄然回到祖籍地,看到1993年当地政府编写的《闽清县志》,对父亲的一生给予极高评价,将父亲指挥民军配合粤军攻闽,定评为协助广东国民革命军驱逐驻闽北洋军阀,将父母当年在南洋募资支援祖国抗战和资助闽清湖东小学、闽清第二实验小学建校之事,定评为爱国爱乡壮举,遂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出资60万元委托乡亲们帮助规划建设黄炳武纪念楼,圆了老父魂牵梦萦多少年“真想回家看一看”的梦想,并谆谆嘱咐乡亲们:可将纪念馆的一层辟为影剧院,将二层辟为老年人活动中心,作为回报家乡父老乡亲的一点心意。


上一篇:两次东征陈炯明      下一篇:柯麟的故事澳門的歷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