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名人故事 Celebrity stories
记华中鲁艺殉难烈士丘东平
(发布日期:2016-03-17    浏览量0 )


在庆丰镇的东平村,有一座烈士陵园,叫华中鲁艺殉难烈士陵园。在这个陵园里,长眠中一位叫丘东平的烈士。东平村,原来是不叫东平村的,叫北秦庄。因为这位叫丘东平的烈士牺牲在这里才改名的。他牺牲前站过的那座桥,被命名为东平桥。

首先我想说的是,丘东平,这是一个很有份量的名字,我是被这个名字深深震撼后,才决定动笔的。从来没有想过,这片贫脊的土地上竟然长眠着一个生命如此厚重的人,是他让这片寻常的土地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而在我身边,很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名字,更谈不上了解了。动笔之前,我又认真阅读了许多关于他的文字,生怕自己的浮浅,误读怠慢了这个名字。

丘东平(1910.5.16—1941.7.28),原名丘谭月,号席珍,1910年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梅垅镇马福兰乡。作家、革命家、文艺战士。

俗话说,相由心生。照片中的他,质朴、沉郁但不失坚忍。他的眼睛里饱含着深情,有如闪耀着的不羁的海。他是一个独特、饱满、传奇的人,他是一个有着傲骨与赤心、把精神的自由视作全部生命的人。他的一生短暂,却又丰富、激烈、动荡。他的一生,足以拍一部与《暗算》相抗衡的电影。

在当时的中国政坛和文坛上,都有他的一席之地。而这一席之地,不是半亩茶园这么简单,而是有相当的高度与广度的。一些革命家,业余时间也会写点文字,但那些文字永远停留在业余的水平上。一些作家也想着革命,但那革命,也只是以文艺的方式,不会拿刀动枪,奔赴在一线战场上。在整个中国,把一个作家与革命家结合到如此完美,把一个文人与战士结合得如此传奇,恐怕就不多了。

顺着他的人生道路来看,他的一生总是与中国的大事件联系在一起,总是与中国人民的解放联系在一起。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彭湃的秘书,那年才16岁。在家乡海丰参加了海陆丰三次人民武装起义后,又流亡香港,做过各样各样的杂役,学徒、鞋匠、渔船渔夫,天主教会报纸的校对。接着参加上海的一二八和八一三淞沪抗战,参加新四军,任鲁迅艺术学院华东分院教导主任,刘少奇兼任院长。

从16到31岁,这短暂的人生里,他的脚步在多少地方驻足过,我们真的难以计算。他做过多少种不同的工作,我们也难以知晓。他人生的每一天,就像一片不羁的海,波涛汹涌,险象环生。吃苦与磨难,动荡不安的生活,随时可能牺牲,这些对他来说,已经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的事情了。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丘东平的名字,被很多人知道。作为左翼作家群成员之一的丘东平,是七月派小说的代表作家,被当时的文坛评价为抗日期间最有希望的青年作家。他的小说有《通讯员》、《梅岭之春》、《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第七连》,还有牺牲前未完成的《茅山下》。他的小说写出了罪孽与救赎的主题,对生活苦难和人性善恶有着深刻的剖析。他的文字,是慈悲的,他的慈悲是冷静的,尖锐的,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如一阵清凉的风,很多人沉睡的灵魂,被他的文字惊醒。

曾有人向郭沫若介绍说,丘东平的文学创作水平,在茅盾、鲁迅之上。这样的话,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郭沫若在《东平的眉目》一文中说,我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了一个新的世代的先影,我觉得中国的作家中似乎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人。胡风也曾说过,展读丘东平的小说,就像面对着一座晶钢的作者的雕像,在他的灿烂的反射里面,我们的面前出现了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受难的以及神似的跃进的一群生灵。

一手拿枪,一手握笔,从枪炮声中感受着革命的壮烈与沧桑,从火药味中感受着人性的激情与朴素。我想,他应该是一个率真深刻而又浪漫豪放的人。真正意义的浪漫,并不只是鲜花美酒巧克力,更是灵魂深处对信仰与理想的热爱。

我难以理解的是,他一直出入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怎么会有时间与心情写出如此多深刻、细腻而又清醒的文字?而一个能写出如此深刻、细腻而又清醒的文字的人,为何又能够不畏艰险的出入于硝烟弥漫的战场?

以他的文学地位,就是作为一个文人,以卖文为生,像那个年代的许多旧式文人一样,他也可以活得风光而体面,甚至受人尊敬。我想,是他认同的信仰与理想,给了他如此的力量,让他可以无所畏惧。有文人的细腻,没有文人的犹豫。他选择的这条路,一定是遵循了自己内心的信仰的,他一定是抱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的。

那么,他认同的信仰与理想是什么?我想,一定是革命。在那个年代,革命,是一个很庄严又很危险的词。革命,是一个与死亡同等语境的词。革命,也是一条可以更多人带来光明与温暖的渡船。在丘东平的理解中,革命,就是可以给更多在苦难中挣扎的人带来光明与温暖的渡船。丘东平带着满腔的热情与真诚,做一个很勤奋的船夫。不幸的是,1941年7月24日凌晨,在庆丰镇北秦庄的村子里,在躲避日军扫荡的路途中,为了保护学生不幸牺牲,离世时31岁。

为了悼念邱东平,延安《解放日报》在1941年10月6日发布了消息。当年的12月14日,延安文艺界在延安文化俱乐部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当时参加的有艾青、丁玲、欧阳山、高长虹、吴奚如、荒煤、刘白羽。他们对邱东平的离去,都深感惋惜。若是邱东平还活着,我们的文坛,又会是怎样的天地?

丘东平牺牲后,人们在他身上背的褐色皮包里,发现了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手稿《茅山下》,才写了前五章。手稿的第一页上,流畅的笔迹签着邱东平三个字。未完成的《茅山下》,有一组序诗:

   莫回顾你脚边的黑影,

   请抬头望你前面的朝霞;

   谁要自由,

   谁就要付予血的代价。

   茶花开满山头,

   红叶落遍了原野;

   谁也不叹息道路的崎岖,

   我们战斗在茅山下。

今天再来读这首诗,仿佛是一种不详的预言,是凄美的绝唱。谁要自由,谁就要付予血的代价。这篇小说的主题歌也是丘东平的人生写照,伴着这首歌,他走完了31年人生道路。

我期待的是,他的故事,他的人生,能唤醒我们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良知、正义、责任还有担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永远活着,永远……

暖暖的阳光穿透松林,洒落在墓碑上,有一种特别的氛围,那就是静。是寂静的静,深入骨髓的强大的静。这是一个和平的年代,愿一切的尘埃与纷争缓慢的落下,让不羁的灵魂慢慢的远行。


上一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红色经典故事彭湃被叛徒出卖周恩来亲令“锄奸”      下一篇:回头一看,陈炯明才是真正伟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