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致公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陈其尤作为中国致公党第四至六届中央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委,第一至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以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
其一,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与正确。195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30年之际,陈其尤在《人民日报》上以个人名义发表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文。文章指出:“中国人民近代的革命,是从一百余年前西方帝国主义的兽蹄踏上我们神圣的国土就开始的。一百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未成立以前,我们的前辈,曾经以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过革命,也流过了不知多少人的血汗。然而他们都失败了。只有到了3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我们的革命才开始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才具有得到像今天这样空前胜利的可能”。对共产党为什么会取得胜利,陈其尤在文中阐述道:“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它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一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毛泽东思想则是毛泽东主席以中国革命的实践与这个真理相结合产生的结果。不过毛主席的创造力,更发扬光大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它成为人类,特别在东方,解放自己最犀利的武器。没有这个武器,人类要获得真正的解放是不可能的。”文章还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对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历史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饮水思源,我们应当加倍的感激共产党,崇敬共产党”,“诚心诚意跟着毛主席与共产党前进,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其二,建国初期,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以无比兴奋的心情欢呼新中国的诞生,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陈其尤领导中国致公党坚决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号召,积极投入到建国初期巩固政权和祖国建设的各项伟大斗争中。一是积极认购公债。1950年2月6日,陈其尤公开在广州电台作劝购公债的广播演说,他说“人民政府发行公债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号召海内外同胞“同心一德,热诚地坚强地支持人民政府”。广大致公党员不仅自己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而且还动员香港同胞踊跃认购胜利折实公债,支持国家建设。二是坚决拥护土地改革。1950年10月14日,陈其尤在《南方日报》发表《坚决拥护土地改革》的文章,指出“土改是我国的根本大计,惟有完成土改,彻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村的生产力才能够解放,农业经济才能够发展,工业化的新中国才能够实现”;同时指出,在土改中照顾华侨,“不特国内的千百万侨眷为之安慰感谢,就是千万里之外长期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国外华侨亦为之感奋”,“华侨多年受双重的压迫,更应认识到以生产来建设祖国,是为国家,为人民,也是为自己”。三是坚决拥护抗美援朝运动。陈其尤表示“中国致公党的党员,多数寄居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以内。他们都是受尽帝国主义的压迫与残害的。他们希望自身的解放和世界的和平,比之国内同胞,同样迫切,因之,对祖国的热爱,也同样热烈。对于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无疑地将以最大的力量予以支援”。四是积极参加“三反、五反”运动。陈其尤先后发表两篇文章,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认为资产阶级中的一些不法分子,“他们阴险毒辣卑鄙无耻的勾当,严重地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危害人民革命政权。如果让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自由泛滥下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将不可能建设成功,社会主义的前途将不可能实现。为着巩固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权,为着扫清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障碍,就要坚决打退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五是拥护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表现为:团结海外华侨,帮助政府解决归侨、侨眷的合理要求,争取华侨投资,动员海外华侨知识分子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鼓励与教育致公党的广大成员在各自岗位上为祖国的强盛和社会主义前途埋头苦干。
其三,拥护“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积极参政议政。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陈其尤通过认真学习,认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切合中国历史发展情况的英明之举”,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的,这个方针肯定了民主党派的政治地位和政治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新中国建设时期民主党派的历史责任。
在1957年纪念中国致公党“三大”召开十周年之际,陈其尤满怀热情地亲自撰写了《伟大变化的十年间》一文,对新中国建立以后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欢欣鼓舞。文章写到:“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文章还对当时开展的整风运动给予高度评价,指出:“中共中央正在号召整风,要民主党派协助共产党反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并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这次整风的主题。三四个月以来,报刊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使人万分兴奋。这对于扩大我国的民主生活,推动学术发展,进一步加强六亿人民的团结,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其伟大的历史意义。”陈其尤表示致公党在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根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作过多次发言,深信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是可以帮助共产党把整风搞好,名副其实地达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是他能够大公无私而有远见,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从善如流,知过必改。陈其尤在文章中还谈到,“应该承认,中国共产党这些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做了许多工作,成绩巨大,举世同钦,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党派能得到如中国共产党今天这样高的政治威信。”“毛主席所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切合中国历史发展情况的英明之举。”“我们必须互相策励,加强团结,力求进步,联系群众,做好工作。我们既然在过去十年勤勤恳恳的作出了一些成绩,今后更应发挥这种精神,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出我们最好的劳动。”
随着运动的深入,陈其尤的良好愿望成为泡影。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对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了攻击。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全国陆续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右派斗争。致公党内也开始了反右派斗争。反右斗争扩大化对致公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也使陈其尤在推动和发展致公党的工作中产生了迷茫。但是,直至1970年12月陈其尤在北京病逝,他对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根本路线始终没有动摇过。
回顾陈其尤的一生可以看到,陈其尤从早期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自觉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以及后来积极参加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他一生中最突出的亮点就在于:在旧中国极其复杂的政治历史背景下,他不断在黑暗中摸索,虽历经波折和屡遭打击,却始终不放弃其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理想信念,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决战的关键时刻,他秉承中国致公党热爱祖国、致力为公、团结奋进的优良传统,顺应历史潮流,主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勇敢地承担了恢复、改组和重建中国致公党的历史重任,推动了中国致公党走向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共同奋斗的道路,并使中国致公党逐步从一个追求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华侨政党,转变为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新型民主党派,对中国致公党的发展与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作为一个民主党派的领导人,陈其尤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也是为民主革命奋斗的一生。他的一生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热爱祖国、致力为公、追求真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是后人应继承和发扬的一笔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必将激励我们全体致公党员为振兴中华和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