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历史文献 Celebrity stories
东平选集
(发布日期:2016-03-22    浏览量0 )

丘东平 - 生平简介 1928年参加澎湃领导的海陆丰起义。失败后,一度在香港飘泊,当过渔夫,并开始练习写作。后参加十九路军在上海和热河的抗战。第一篇短篇小说《梅岭之春》,发表在他与人合办的香港《新亚细亚月刊》上。1932年,在“左联”领导的工农文艺通讯员运动中,于《文学月报》发表短篇小说《通讯员》,以其描写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战士思想心理的真实程度,引起人人们的注目。早期的作品结集为《沉郁的梅冷城》、《长夏城之战》。这时他还为革命文艺界做组织工作。1934年参加东京“左联”分盟。七七事变前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带来他的创作高潮。他的作品具有七月派作家的现实主义风格,充满对生活的苦难和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 1910年,丘东平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梅陇镇马福兰村一个农民兼小商人家庭。其少年时代是在大革命的风潮激荡中度过的,求学期间即热衷于社会活动,曾参加由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起义,起义失败后亡命香港、九龙一带,做过渔贩、水手以及当地天主教会报纸的校对,并开始向当地报刊投稿。 丘东平故居1932年前后,丘东平由大哥丘国珍引荐,到十九路军翁照垣旅当文书,参加了上海“一·二八”战役和后来的福建倒戈反蒋事件。这一时期其处女作《梅岭之春》发表于其与人合办的《新亚细亚月刊》(香港)创刊号上,但为他带来声誉的则是发表于左联主办的《文学月报》上的短篇小说《通讯员》。其早期小说多以作家在海丰的经验和在十九路军的经验为素材,或以略带表现主义风味的笔法刻划根据地的新生活新人物,或揭示中国军队的严厉而腐朽的生活,为30年代左翼文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1934年底丘东平赴日留学期间,参加了左翼东京分盟,曾向郭沫若请教,郭写了《东平的眉目》寄托其瞩望,认为其作品有“一个新的时代的先影”。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平参加了上海“八·一三”抗战,同时执笔同草明、邵子南、欧阳山、于逢合作创作了中篇小说《给予者》,随后又北上济南,南到汉口、南昌等地,活跃在抗战的最前线。1938年春,加入新四军,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员。1938—1939年是他创作最活跃、最有成就的时期,其代表作《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第七连》等近十篇小说和战地特写,都发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上,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民族的抗战意志,“展开它,我们就象面对着一座晶钢的作者底雕像,在他底灿烂的反射里面,我们底面前出现了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受难的以及神似地跃进的一群生灵”。(胡风《〈第七连〉题记》)1940年,丘东平到苏北解放区任鲁艺华中分院教导主任,曾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华中分会领导工作。1941年春,安徽盐城成立鲁迅艺术学院华东分院,刘少奇兼任院长,丘东平为教导主任。同年成立苏北文艺界协会,丘东平任理事。教务之暇,努力创作,写完《茅山下》前五章,先出单行本。是年夏,日军疯狂扫荡熬埠区,军部决定疏散,鲁艺分院化整为零,师生派往地方政权和武装队伍参加战斗。7月23日傍晚,丘东平等3位领导率师生200余人,从盐城东北向西南一带移动,翌晨在北秦庄遭日军袭击,丘东平在掩护教师和学员冲出火力网时,以身殉国。年31岁。 《东平选集》为纪念丘东平,北秦庄当时曾命名东平乡、东平村,该地中学改名为东平中学,他牺牲前站立的那座桥命名为东平桥。生前好友编辑其文集各有胡风编的《东平短篇小说集》、《第七连》、周而复编的《茅山下》、彭柏山编的《东平选集》、于逢编的《沉郁的梅冷城》等。 丘东平 - 著作书目 《沉郁的梅冷城》(短篇小说集)1935,天马;重编本,1983,花城《将军的故事》(小说)1937,北新《长夏城之战》(短篇小说集)1937,上海一般书店《给予者》(中篇小说)与欧阳山、草明、邵子南、于逢合著,1937,读书生活出版社《第七连》(报告文学)1937,联华书店《红花地之守御》(短篇小说集)1940,一般书店《茅山下》(短篇小说集)1944,韬奋书店《东平短篇小说集》1944,南天《火灾》(中篇小说)1948,上海潮锋出版社《东平选集》1953,新文艺。

上一篇:中国现代小说风格流派名篇-战斗小说--中校副官···丘东平著      下一篇:东平短篇小说集

相关文章